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园地 >

咳嗽、气短?说不定是慢阻肺惹的祸!
发布时间:2022-12-12 11:44 浏览:
新冠疫情下,如何防治慢阻肺?

请你先回答以下5个问题 


你是否超过50岁?  
你是否经常抽烟?
你是否经常咳嗽?
你是否经常咳痰?
你是否经常气短?

如果其中有3个问题回答“是” 

你可能需要到医院的呼吸内科门诊咨询

及时排除是否患有慢阻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的第四大致死疾病。  慢阻肺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理化或生物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慢性炎症促进气道发生不可逆狭窄,主要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目前已明确了吸烟、肺部感染、职业性粉尘和生物燃料烟雾的吸入都是慢阻肺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

 


      由于疾病知晓率低、慢病管理不规范和吸入装置使用不正确等因素,我国目前5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由2007年的8.2%上升到13.7%,推算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接近1亿。  慢阻肺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的经济负担。


认清慢阻肺的模样
 
①慢性咳嗽、咳痰,痰液可为清、黄、白色,在季节交替、天气转冷时加重。稳定期咳白色泡沫状或白色黏痰,较易咳出。急性加重期痰量增多,常为黄色脓痰。 
②气短或呼吸困难作为慢阻肺的典型症状。气短或呼吸困难在早期阶段多由劳力诱发,可在快走、爬楼梯和上坡等情况下发作,不能提重物,后期可发展为在轻体力活动甚至静息情况下也可发作。
③喘息、胸闷症状可在部分患者中出现,可伴有嘴唇或指甲发绀等缺氧表现。
④当出现小腿或脚踝肿胀,应警惕肺源性心脏病。
⑥身体虚弱,无力,疲劳感明显,精力体力较前下降,逐渐无法胜任日常工作。

 
慢阻肺不同阶段的治疗要点
 
稳定期: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氧疗,遵医嘱规范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少急性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急性加重期:应尽快咨询专科医生,针对诱因和病因采取吸氧、使用抗生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及时控制气道症状,注重营养支持,协同缩短病程。   
康复治疗:适度的有氧运动、缩唇呼吸和长期家庭氧疗等。目前提倡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轻呼吸道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这样做,远离慢阻肺
 
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情绪管理。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保证健康规律的作息和高质量的睡眠。所有体力劳动和高强度运动都应量力而行。

②由于慢阻肺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明显,机体长期能量消耗较大,必须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情况优化日常膳食结构,平时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从而改善慢性消耗性营养不良。

③慢阻肺患者可进行简易呼吸操,腹式呼吸和缩唇式呼吸训练均可通过锻炼膈肌,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分布,达到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短时间、低强度的快走、太极拳和健身操等也有益处,主要以感觉舒适而没有明显疲乏感为宜;如果肺功能保留较好,可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强度,推荐尝试如慢跑、登山和游泳等有氧运动。

④慢阻肺患者一旦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能更高。   

因此,应尽量避免握手和不必要的聚会,平时注意手卫生,坚持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保持1米到2米的社交距离。

⑤立即戒烟。戒烟可以很大程度延缓慢阻肺的病程进展,鼓励戒烟困难者向控烟门诊的医生寻求帮助。



⑥坚持家庭氧疗。急性发作阶段可缓解缺氧症状,在稳定期则可以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⑦在相对密闭的室内环境,消毒剂可能刺激气道诱发咳嗽、喘息等症状发作,按需吸入随身携带的支气管扩张剂可迅速缓解症状,同时应立即离开现场。

⑧通过炊具和烹调方式的不断升级从而减少室内的油烟污染,如果条件允许,应定时开门窗通风透气,对于通风不佳的房间应配置换气设备。



⑨预防普通感冒和呼吸道反复感染是关键。慢阻肺患者在寒冷季节或气温突降时,应注意防寒保暖。   

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通风不佳的室内环境。室内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提高呼吸道的舒适度。健康状况允许者可尽快接种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一旦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应尽早就医。


⑩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建议适量饮水或通过超声雾化吸入对气道湿化,可避免痰栓的形成;对于咳痰无力的老年患者,可让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五指并拢屈成杯状,在患者背部自下向上、由外到内进行有节奏地叩击,同时让患者配合咳嗽,协助患者将痰液咳出。

【呼吸内科】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工作,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重症肺炎等。
咨询电话:81803352


 
首 页  |  医院简介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2 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原广州荔湾区人民医院)粤ICP备14023557号